回望冬天。回望那少年时代那灰色的冬天,回望那青年时代清冷的冬天,回望中年时代温暖的冬天。辛弃疾词云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,而我记忆中少年时代的冬天为什么是灰色的呢?六、七拾年代乡村里的冬天,天气非常冷,呼呼的西北风把纸窗户吹的胡塔胡塔响个不停,烧火炕的玉米棒也很快成了灰烬,炕算是烧热了,但用煤泥封了的炕前灶里,就留下中间火眼里冒着一丝的热气,睡到了后半夜炕冷了,灶火有时也灭了,缩在被窝里真正体会到了杜甫诗云:“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”的感觉。最发愁的要数早晨从被窝了出来穿衣服了,寒冷的家,冰冷的衣服,需要咬牙瞪眼才能完成起床这件大事吆!还有一件最犯愁的事就是和妈妈到井边抬水了,尽管爸爸每星期回家都要挑满两缸水,但免不了有时和妈妈到井边抬水,水井边的冰冻了有一尺厚,到井边用辘轳往上绞水又危险又费事,每次都需要村里好心人的帮忙,想起来真的是非常感谢那些叔叔大哥们了。
回望那青年时代冬天,那是冷清的冬天,70年代末虽然我们全家都搬入城市,可以到院子里公用的水管上去打水,冬天不用煤泥蒙火,而是用煤糕封火,后来又烧上了自制的土暖气,但总是热一会冷一会,还有一件发愁的事就是打煤糕搬碳了,虽然戴了手套但免不了经常是两手黑。西北风吹的仿佛没那么急了,但一到冬天我们住的几间平房的后窗户都要订上塑料薄膜来挡风。
80年代的后期我们终于搬进了有暖气的楼房,人也慢慢进入了中年,所以说中年时代的冬天是温暖的。下雪的日子里,外面冰天雪地,屋子里却是春意浓浓,穿戴上厚厚的大衣和手套,带上孩子我们一家人到雪地里打雪仗是非常有趣的。放了寒假和孩子呆在温暖的屋子里看书给孩子讲故事更温馨难忘呀!
又是一年风起时,前几天的一次强降温让我们领教了冬天的严寒,这几天天气慢慢缓过来了,温度有了一定回升,毕竟是初冬么,看来的确是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呀!毕竟秋天的味道还没有散尽。
初冬的清晨,旭日东升,我迎着初升的太阳去上班。太阳像一轮淡橘色的圆盘,他在高楼的缝隙间露出了淡淡的笑脸,她少了一份夏天时的鲜艳和热烈,她多了一份初冬的羞涩。看着披着朝霞锦衣的初升太阳,我想起了博友的两段描写初冬的诗:
你带着对秋天的缠绵,
蹒跚步履缓缓前行,
将明媚的笑厣,
洒向晴朗的天空。
会意的初冬,
和着心的脉动,
那些不可磨灭的回忆,
抑或也是一种启蒙。
评论